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雪龙2”号抵达深圳

2019-10-14 10:151110
“雪龙2”号抵达深圳:总长约122.5米、宽22.3米,深11.8米、吃水7.85米,上下总计10层的“雪龙2”号于10月13日中午1时,在众人的欢呼中缓缓靠泊在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这艘由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在未来两天时 ...

总长约122.5米、宽22.3米,深11.8米、吃水7.85米,上下总计10层的“雪龙2”号于10月13日中午1时,在众人的欢呼中缓缓靠泊在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这艘由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将在未来两天时间内成为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亮点明星”之一,向市民免费开放。这艘集合了我国极地科考的最新科研技术成果的“极地之星”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南都记者在“雪龙2”号靠岸的第一时间登船,实地探访“雪龙2”号风采。

  

据悉,“雪龙2”号亮相深圳海博会后,将举办公众开放日,科考队员进校园“开讲”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10月15日下午,“雪龙2”号船还将举行首航活动,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雪龙2”号船首次出征暨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市民提前一小时等候,“好奇又期待”

  

正午12时,距离“雪龙2”号预定靠泊的时间还有一个钟头,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CR2码头上已经挤满了前来一睹中国首艘极地科考船“真容”的市民、学生。来自明德实验中心的高二学生李霈从长期做海洋工作的妈妈那里得到“雪龙2”号到访深圳的消息后,就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这艘船是代表了国家技术最强的科考船,所以十分好奇,期待可以了解到科考船上的各项技术以及如何在南北极复杂严峻条件下是如何工作运行的”。早早来到现场等候“雪龙2”号的李霈直言心情很激动,“充满了期待”

  

李霈妈妈表示,自己多年从事海洋相关工作,深圳目前正在积极开展面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海博会”召开前期“雪龙2”来到深圳助力,标志着深圳各项海洋事业的起飞,“科考船象征着国家海洋知识的顶层,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象征,对市民了解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和科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午1时许,在振奋人心的“我爱你中国,亲爱的母亲…”的音乐中,巨大船身的“雪龙2”号缓缓驶来,平稳靠泊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近百名市民、学生及各市直部门和中央驻深涉海部门代表到场等候,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船舶靠稳并架设好舷梯后,深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敏等领导和两位少先队员在舷梯口迎接科考队员。

  

能追剧能上网,“雪龙2”号远航生活不无聊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全球首艘双向破冰、首航出海……人群面前的这个海中钢铁“巨无霸”身上包含了众多“第一”。与“雪龙2”号一样,今年刚27岁的“三副”乔守状也是第一次去往南极,“激动”,谈及即将开启的航程乔守状说,“第一站是深圳,下一站去往澳大利亚的霍巴特,之后开往南极,希望能为开阔自己的视野,也为祖国基地考察做出自己的贡献”

  

即将出征南极,完成我国第36次基地科考任务,意味着接下来6个月的工作、生活都将基本在船上度过,会枯燥吗?乔守状介绍,“雪龙2”号上设有健身房、游泳池、桑拿房、卡拉OK、图书馆,“业余时间可以去图书馆借书阅览,也可以上网,‘雪龙2’号设有自己的服务器,最新大片都可以看”

  

配有丰富生活娱乐设施的“雪龙2”号,船上的生活并不无聊,“能追剧、能打电话、全船覆盖WIFI,基本生活娱乐都没有问题”,乔守状说。

  

最大亮点:双向破冰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的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细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

  

从2008年12月上报项目建议书,到2019年7月“雪龙2”顺利交付,项目建设历时十余年。“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设计吃水7.85米,设计排水量13996吨,航速12节至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

  

双向破冰是“雪龙2”号最大的亮点。我国极地科考主要选择在南北极海冰较少的夏季开展,即便如此,部分极地海域仍常年冰封,而现役“雪龙”船破冰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极地学科考察的需求。

  

“雪龙2”号采用两台7.5MW破冰型吊舱推进器,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节~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0.2米积雪的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米堆积层)+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满足无限航区航行和作业需求。

  

具体来说,双向破冰是指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一般的破冰船大多是由船艏向前破冰,如果一旦遇到较厚的冰脊需要转向时,容易被冰脊卡住。“雪龙2”号利用船艉破冰技术可以“啃下这块硬骨头”

  

双向破冰技术使“雪龙2”号在冰区的操纵性能得以极大提高,实现冰区快速掉头、转向,尤其是在南极近岸冰情复杂、水域狭窄的环境中,极大增强了船舶的安全性。并且,这也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区域和季节得到了极大拓展和延长。

  

移动的科考作业平台

  

不仅如此,“雪龙2”号还有诸多过人之处。

  

“雪龙”号船舯设有160平方米的作业月池车间。车间内同时设有一个边长3.2米的方形月池及CTD收放系统,用于在完全冰区或恶劣海况下的科考作业。

 

当船舶在密集冰区时,破冰作业会带来大量碎冰聚集在船身周围,科考设备无法在船艉和舷外实现下放。此时,科考人员可通过月池布放设备开展科考作业,从而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即使出现碎冰积累等问题,月池配备的加热除冰设备,也能保证作业顺利进行。

  

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雪龙2”配备了动力定位系统。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不仅让船舶停得更稳,还能辅助开展科学考察。例如,有的调查站点需要数小时停船作业,如果没有动力定位,作业过程中船舶极容易受风浪和海流影响偏离原位,从而产生观测误差。动力定位系统的使用,使“雪龙2”号在4级海况下可满足大型科考设备的定位收放要求。

  

“雪龙2”号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综合环境调查方面,具备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海洋和大气综合观测取样能力,能够成为极地海洋基础研究综合调查观测平台;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方面,具备在极地海区季节性地开展海洋地质、海洋重力、磁力和地震的调查作业能力,能够成为极地海底科学调查研究的工作平台;在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方面,具备海洋生物、生态调查和评估的手段,能够成为极地海洋生物储量调查的基本平台。

  

国内科考船中的“智能船舶”

  

在国内的科考船大家庭中,“雪龙2”号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装配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实验室及智能穿戴等。通过为全船设备配备各种传感器,实现全船信息的全方位智能感知、获取、交换和展示;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实现船舶和科考的智能化运行和辅助决策。

  

例如,“雪龙2”号配备了大量走航观测设备,可在船舶航行过程中自动观测气象、海洋基础环境和海底地形地貌等,提取主要参数数据。有了这些智能设备,科考队员还可以随时了解观测设备在水中的位置,判断回收时间,并提前在实验室等候进行样品分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雪龙2”采用清洁设计,除满足最新极地规则中防污染要求外,船舶发电机组排气管均装有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SCR装置,优于国际海事组织最严格的环保要求。

  

三十多年来,我国已先后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4座南极考察站和北极黄河站,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

  

“雪龙2”号科学调查能力突出,同时船上配有一架莱奥纳多AW169型直升机,用于承担寻找冰区航道、应急救援、人员运送、远距离科考作业、物资吊运等任务。

  

“雪龙2”号今年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届时,“雪龙2”号与“雪龙”号将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双船作业模式,这将极大提高极地科考效率,共同助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发展。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