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访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健康推进海上风电高质量转型发展

2019-12-23 15:005010中国电业

“我辈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用这句话形容21年如一日,以匠心诚意投身风电行业的金风科技极为契合。

作为中国风电行业翘楚,率先走出国门的金风科技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全球经济舞台施展拳脚,而且是一家打造生态圈的公司,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成长,整合全产业链优势力量推动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风资源开发的深入推进、资本的游移、客户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金风科技大刀阔斧地实施组织与管理变革、刀刃向内逆周期调控应对新变局、储备能源互联网科技实力,都是在以艰难蜕变迎接新时代的全新挑战。

面对平价上网前期出现的抢装潮,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表达出的是深度思考。

从他的娓娓道来中,可以感受到企业创新发展的担当,以及盼望大力集合社会与行业之力、让稳健的政策体系和企业参与市场化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强烈意愿。

陆上风电平价上网时间节点临近,抢装潮再现,我们应如何理性应对?

曹志刚

用历史的长镜回顾风电发展,我国风电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技术积累成果日新月异。

非常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发电量提升、降低成本作出了贡献。

我认为总体上,平价上网从技术层面其实是没有障碍和问题的。

但是,目前有两个焦点问题值得关注与解决。

第一是平价上网的时间节点临近引发抢装潮。

之前的政策是从2021年1月1号开始进入平价上网进程。

今年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规定,2018年底之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0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底前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2021年底前仍未完成并网的,国家不再补贴。

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

其实,这是将收官时间提前了。

要在2020年年底之前这不足15个月内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批复核准的6000万千瓦项目建设,是有一定难度的。

风电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和即将呈现的成果不可忽视,因此,保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对于已经批复的待装项目,每一家企业最初的决策,都是在含补贴的基础上做出的。

节奏加速的变化,引发了市场上的心理恐慌,进而推高了风机价格。

第二,海上风电平价上网过渡期紧迫。

我本人已从事风电行业21年,经历了最早的特许权项目、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颁布等等重要过程,从固定补贴、补贴退坡到平价上网的整整15年时间。

亲历了行业从规模化、质量提升、技术进步,到迎接平价上网的历程。

“十三五”期间,海上风电发展实现了速度和规模的突破,2018年装机容量160万千瓦,2019年预计达260至280万千瓦。

2020年和2021年,在补贴政策变动的可能性下,甚至可能会出现400至500万千瓦的放量。

我们在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产业化过程中持续投入了巨大资源,我认为,有很多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可以让海上风电在五年左右的时间之内,也会逐步实现度电成本大幅度的下降。

海上风电需要通过一定的窗口期,逐渐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陆上风电用15年的时间逐步达到较好的水平。

而且早在2014年9月就基本确定,陆上风电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有五年时间逐步推进电价补贴退坡。

海上风电虽然有陆上风电的东风和技术优势可以借鉴,但规模化发展只有三年左右,我判断起码还需近10年的发展时间——也就是刚刚过去的3年,加上2019、2020年做准备,再有2021年到2025年这样一个与陆上风电相同时间的5年退坡期,我想可能对海上风电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

如果有5年的窗口期过渡,海上风电就可以用平价上网的度电成本实力,助力中东南部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相对集中的用电负荷难题。

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风电行业的发展催生和带动了国内相关工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供应链基地。

比如风机叶片上游高模量玻璃纤维在风电中得到应用,大规模量产后,在很多其他行业中也得以推广;我国曾经的铸件制造水平整体偏低,从灰铁到球墨铸铁都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和障碍,随着风电产业对铸件的需求和应用扩大,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规模体量的球墨铸铁手工塑形生产制造主体,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主轴承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也亦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头部企业。

作为能源变革中战略性的高新产业,风电行业实现平价上网,需要全产业链的不懈努力,协同联动、深挖各种降本增效的潜力。

我们每前进一步的尝试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平衡稳健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都极为有益。

在产能和业务布局上,怎样平衡短期的保供需求和长期的平价需求呢?

曹志刚

我们判断2020年到2021年,陆上风电发展速度可能会有一定的下降,由此我们也在综合考虑2020年后如何扩大市场;同时,我们要避免上游产业链因市场大幅度下滑出现产能过剩和浪费的情况。

从企业来讲,我们做了几项工作。

第一是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履行订单,为规模增量做足准备。

我们还会根据项目的生态红线、并网送出、消纳等风险做相应的甄别,最大程度避免和降低风险。

第二是要考虑增量的结构,以及2021年进入平稳发展期后的结构。

一方面,金风科技已经向海外24个国家出口了产品,未来预计还会持续增长。

我们希望海外市场的规模增量能够让我们在单一国家市场出现波动时,成为避险的支柱。

这也是落实金风科技核心“两海战略”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金风科技自己投资的风电场有500万千瓦规模。

我们也在争取平价项目的核准,使其成为可以给大型企业做直供电的项目。

同时我们预测2021年海上风电规模还会有增幅。

这样,即使陆上风电市场出现一定的波动,我们依然能够保证业绩总体平稳。

另外,产能投放和机组换型有极强的关联。

金风科技已经将研发体系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借助“全优产业链”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与上游供应链一同围绕新品投放产能。

我们在考虑产能投放时,即要和保供相关联,又要将重点放在具备平价上网条件的新品上,以便于能够与供应链企业在产能布局的合作中保持协同共赢。

这也是我们的供应商关心的问题。

从行业发展来讲,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占比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需要时间消化。

截止目前,我国风电行业经历了两轮高速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之后经历了两年的调整。

从2013年年中开始,风电行业摆脱下滑趋势,在行业环境得到有效净化的形势下,开始了新一轮有质量的增长,并在2015年创新高。

随后受前期抢装透支需求的影响,2016、2017连续两年装机下滑。

新的电价下调截止时间临近导致“小抢装”“三北”地区弃风限电改善恢复投资、分散式风电崛起、海上风电发展等多因素的驱动下,2018年开始新增装机重回增长。

每一次波动都是一个洗牌的过程,形成优胜劣汰,但也让很多兢兢业业做产业投资的企业,因快增长后急速缩减,将10年甚至是20年的摊销期压缩到5年,从而推高了成本。

站在风电发展的新时期,我们面临市场竞争、电价退坡、弃风限电、补贴拖欠、生态环保等诸多挑战,尤其是在经济波动期,信心决定资源的配置走向。

因此,要依靠政策的持续性、平衡性支撑行业稳定发展。

我们读了您近期发表的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

针对未来三年的市场高质量发展趋势,您有怎样的预判?

曹志刚

针对判断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们现在着力在做几项工作。

首先是追根溯源,提高风的使用效率,根据不同风资源让风机做出相应的智能适应和控制,提高发电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

我们有近300人的团队在开展风资源研究。

风的不可控性决定了我们要去学习和适应,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

金风科技发布了雷达测风装置,其实质在于可以获取即将到来的风阵模型。

例如,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出200m/s到400m/s风速的大风,从而可以研究在8兆瓦机组上使用台风发电。

第二就是坚持在并网友好性上的积极探索。

风电制造企业也要从设备设计、制造端投以关注和考量,满足电网要求的高度协同及配合能力。

所以在新品发布时,我们通过会特意强调在高、低电压穿越、一次调频、次同步振荡抑制方面的努力与最新成果,希望持续通过发电预测等技术实现优质电能送出。

第三是围绕风电场和客户的近距离交互。

我们会以风机和服务为载体,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也在努力做风机和服务之外的其他设计规划,包括EPC(工程总承包,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建设过程中,能把建筑业使用的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设计方法,以及工程管理的技术应用在风电工程设计和应用上。

第四是质量这个老话题。

2006年,风电行业发展到70多家企业时,武钢总提出“谁打质量牌,谁就有未来”的理念。

随后的十几年,我们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高峰与震荡下行,用事实印证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的产品保持了推陈出新。

2兆瓦风机叶片从115米增长到140米,4兆瓦突破到155米,海上样机达到184米。

叶片延长后,要承受相当于3个多足球场大小的扫风面积。

塔架高度也从75米发展到样机的168米。

柔性塔架吨的重量减少了30%,在空中却还要保持几米的摆幅。

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技术难度,加大了风险。

每遇大规模爆发式增长的节点,质量的风险都会被潜意识放大。

所以我们重提重视质量的话题,或者说高质量发展的话题,不仅同当前的市场情形相关,也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联系紧密。

客户最终需要的是长期、可靠的发电收益。

所以,我们更希望大家冷静和理性,从原材料的突破、主机制造企业到开发商,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希望大家能随着行业的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

第五是标准问题。

目前,金风科技的风机基础,在美国可以比在中国小20%至30%,这是因为两国的标准不同。

因此,我们希望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在标准上面要寻求一些突破。

我们在新品发布会上看到,金风科技采用了天河计算的大数据中心,推进着云化运营。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金风科技如何应对业主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需求?电力企业已经在运用无线、5G等通讯技术转型升级,金风科技如何跟进?

曹志刚

以2018年为例,我们全年在云计算上的投入近6000万元,在风资源、气象资源等数据采购方面的投入也是千万级。

随着机组的升级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留给企业容错的机会越来越少,必须保证一次正确。

所以我们也在投资公司内部的服务器等底层基础设施,以实现运算加速。

可以举几个例子。

首先,现在我们在建设16兆瓦的六自由度整机传动试验平台。

同时也在数字双胞胎上加大投资,提升一次成功性和准确率。

其次,针对客户定制化、差异化需求,我们将产品模块化,便于实现不同的组合。

同时我们为每个风电场定制化匹配运算能力,将十天的计算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

第三,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存量项目还具有升级空间。

以数字化投入切入,通过控制策略升级实现效率提升,软件升级成为一个好的选择。

第四,我们有超过3.3万台风机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服务的队伍只有2000多人。

如果充分利用先进ICT技术,通过图形比对、红外扫描、图像与视频回传等,就可以实现数字化检测,更便捷地推进标准化运维,提升精准度与效率。

随着数字安全技术的提升,还有望实现区域集控管理、智能控制塔之间的无缝衔接。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