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蓝色“良田”唱响“海上牧歌”

2020-11-02 16:05540综合整理中国水运网

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海洋牧场发展论坛在辽宁大连举办。会上,2019年度4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评价结果公布,其中,被誉为“海上塞罕坝”的唐山祥云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排在首位,成为海洋牧场的中国样本。

曾经,渔业养殖的代表是近岸海域连片的养殖设施和粗放的饵料投喂。养殖产出大,污染大,周而复始,“鱼”越养越小。

如今,在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加持”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远海,从粗放转为精细,拥有了科学的养殖方式和广袤的发展空间,海上“良田”越来越肥沃。

“海底荒漠”“绿洲”

一项旨在修复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的试点项目启动10多年后,一些已经消失多年的当地鱼类物种又回到了唐山祥云岛海域。

在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经营的4000亩的海域中,藻类、贝类等鱼类大量生长,形成海洋生物链。这家企业与国内主要海洋研究院所合作,向海洋投放人工礁石、增值放流鱼类,成功地将沙漠化的海床转变为“海底森林”,初步重建了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是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陆源污染等原因,渤海近海海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一些海域出现“海底沙漠”现象。

有着1500多人口的唐山市乐亭县捞鱼尖村,几乎家家从事渔业相关产业。村里一位80多岁的张姓老渔民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一次海能捞3万斤虾皮。到七十年代,一网还捞过5000多斤对虾。平鱼、镜鱼、鳎目鱼是渤海湾最好的三种鱼,黄花鱼、带鱼也很多,但这些鱼前些年已经几乎绝迹了。”

为恢复渤海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多家海洋科研单位,以建设人工藻礁为突破口,营造贝藻礁生态系统,10年来在祥云岛4000亩海域内累计投放人工礁石构件77万立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参、螃蟹、石斑鱼等鱼类年产值达三千万元,实现了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共赢。目前正计划在2万亩海域进行扩建。

专家表示,唐山海洋牧场人工藻礁区海洋生物链已经形成,通过人工投礁,在礁体上生长马尾藻、刚毛藻、海膜、孔石莼等“海底森林”,集聚魁蚶、石斑鱼等多样性生物。藻类生长和滤食性鱼类生存,会减少海洋中氮磷污染,而底栖贝类又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悬浮物及藻类,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振海说,唐山海洋牧场建立之初,就以“海洋修复为宗旨”,定位于“蛎藻礁生态系统”而非“人工渔场”。我们希望做的,是对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的根本修复,从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和平衡。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成海洋牧场233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6个,绝大多数采用的是人工鱼礁加增殖放流的管理模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敏博士曾长期在唐山海洋牧场跟踪研究,他说:“唐山海洋牧场人工礁区内生物量是非礁区生物量的30倍以上。在礁区内发现了已经消失十来年的渤海本土鱼种,绿鳍马面鲀、牙鲆等,当地渔民在附近海域还观察到成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嬉戏追逐。”

捞鱼尖村80多岁的老渔民说:“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消失多年的鱼类重返渤海湾,真是一大幸事

唐山海洋牧场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目前有17艘渔船加入休闲渔业船队,每艘船上有六七名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是以前的渔民。

作为第一批转为休闲渔业的渔民,52岁的杨兴武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打鱼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碰到大风浪还有生命危险。“现在做休闲渔业,工作安全还有规律,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收入翻了一番。”他说。

“科技活水”“硕果”

在海洋牧场装备研发设计企业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几张渔网平凡无奇,但内中却隐藏着不少“黑科技”

“多个网箱产品中使用的渔网,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网线强度高,可耐受长时间的海水侵蚀。”中集蓝副总经理李虹介绍,渔网还使用了特殊的编织技术,整个网面没有绳结,表面光滑,并且使用了特殊涂层,不易产生海藻和贝类等附着物,有利于水下机器人的清洁作业,甚至实现水下自动清洁。

“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正逐渐渗透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过程之中,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养殖过程对环境的破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等。”李虹说,现代化海洋牧场自诞生那一刻起,就与科技密不可分。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杨易川介绍,中集于2018年4月注册成立了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海洋渔业相关装备的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公司长期在海工油气装备领域积累的设计建造优势,我们快速实现了传统业务的转型升级,相比于海工装备,海洋牧场装备研发建造周期较短,我们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技术研发工作,并且将海工的高新技术应用在海洋渔业装备领域。”

在该公司设计研发的“长渔1号”自升式海洋牧场平台上,充满了“科技感”:平台配备了风力自动投饵机,可配合分配器实现多点定时定量投喂,从而将饵料精准分配至与平台相连的每个网箱,在满足自动化养殖需求的前提下,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平台上还搭载了5G通信基站、海洋数据观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系统等。在诸多科技手段“加持”下,“长渔1号”除了满足日常养殖作业需求,还担负起海上看护、休闲渔业、科研试验,海洋环境监测等多项职能。

“海洋牧场平台不仅仅是渔业装备平台,更是获取海洋数据的核心载体。”李虹告诉记者,公司建设了“九仙云”海洋渔业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海洋牧场数据的“透明”“智慧”“共享”

“此套系统可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保险机构、养殖业主等提供数据资源服务,促进整个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李虹说。

“耕海牧渔”“真金”

在山东长岛的大钦岛乡,提起离岛不远的“长鲸1号”时,当地渔民总会竖起大拇指:“原本以为这个钢铁‘大家伙’会耽误我们搞养殖赚钱,其实它不但不‘抢生意’,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收益。”

“传统模式养殖,养殖户从幼鱼苗到成鱼养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中间发病概率高,且养成后市场销售状况不确定,养殖收益不能保证。”“长鲸1号”陈德刚说,海洋牧场网箱及平台建成后,公司与周边中小型养殖户签订中苗鱼供应合同,养殖户按照公司要求及标准养殖,养殖到一定规格后,公司负责收购,并投入海洋牧场网箱中继续养殖。这种“接力养殖”对养殖户及海洋牧场来说可谓“双赢”

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说,海洋牧场致力于与渔民共赢,做渔业行业的引领和带动者,而非搅动一场你死我活的替代竞争。“海洋牧场大多专注于养殖难度大、需要技术‘加持’的远海养殖,力求与散户渔民形成‘术业有专攻’的默契配合,共同开发眼前的蔚蓝沃土。”

通过“大渔带小渔”模式,烟台当地实力较强的海洋牧场企业引领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16万亩海域,实现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海域使用权流转。截至目前,当地渔民合作社达到300家,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

在唐山,海洋牧场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渔业,目前有17艘渔船加入休闲渔业船队,每艘船上有六七名工作人员,他们大多是以前的渔民。

作为第一批转为休闲渔业的渔民,52岁的杨兴武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打鱼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碰到大风浪还有生命危险。“现在做休闲渔业,工作安全还有规律,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收入翻了一番。”他说。

海洋牧场建设,促进了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显著。调查显示,海洋牧场海域渔获物中优质鱼类的比例明显提高,海洋牧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7000元/亩,钓业渔船每艘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8万元,并有效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如餐饮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工艺品业和商业投资等发展。

近日,山东省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透露,山东为解决渔业生产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积极拓展旅游、垂钓、餐饮、文化、科普等现代海洋牧场综合功能,海洋牧场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截至今年9月,全省省级休闲海钓示范钓场已达65处,今年以来已接待钓客25万人次,预计全年可接待60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5亿元,目前“到山东、有鱼钓”成为了旅游新热点,海钓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使“一条鱼”产生了“多条鱼”的价值。青岛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致力打造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吸引游客3.5万余人次,产值近5亿元。(综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网)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召开重要国家标准专家媒体对接会,集中发布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 40946-2021)由烟台市市场监 ...

0评论2021-12-0937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