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电视文艺评论 | 解析央视大型系列戏剧片《典籍里的中国》之首篇一一《尚书》中的几处“硬伤”

2021-02-17 14:1512720胡广清中国水运网

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系列戏剧片《典籍里的中国之首篇《尚书》在2021月大年初一(2月12日)晚上8时播出。

该片全长 1 小时30分。它的内容是,通过话剧表演方式,让“现代读书人”、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穿越时空,与剧中主角一一周朝末期的学人伏胜(也称伏生)在舞台话剧现场对话,讲述伏生喜欢读《尚书》、舍命护《尚书》、竭力传播《尚书》传奇故事,以及由主持人撒贝宁主导,穿越历史,表现《尚书》中大禹13年足遍华夏,引流治水、“随山刊木”、分定九州”,和书中周武王顺应民意,聚合5万民众,推翻拥有70万兵力商纣王的故事。

其舞台布局精美、表演技艺精湛、台词设计精准,场面气势宏大,有力地表现了《尚书》中有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代代相传。让观众看到了典籍中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脉相传。

用话剧的形式“解读”我国的典籍,并以电视系列戏剧片的形式,逐步推出,这是央视对传统文化宣传一大创新。但是,我们对本片经过仔细推敲,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明显的“硬伤”,直接给观众造成了视觉和思维障碍,影响了观众对于典籍的深入理解,在客观上削弱了主题的表达的效果。

一、本片的开篇序言哆嗦冗长,令观众生厌,难以吸引观众。

该片的格局分为三个部分组成:1、评议区专家评议节目现场同期声

+相关内容的声画;2、中国国家话剧院领导及演员在专厅接受主持人访谈同期声+相关内容的声画;3、本剧演员在表演区表演《尚书》中的部分事件的声画。

评议区的专家组成员有: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王启发。主持专家评议的是央视女主持人王嘉宁。

第一场开篇语是:主持人王嘉宁提问,另三位专家主讲:

在专家分别讲述中,穿插有相关内容的现场画面同期声加解说。

切入点是1900年。

中国敦煌莫高窟一声巨响,惊动了居住在此的王道士。他发现,巨响的地方裂开了一个口子。他带着工人用锄头去挖,发现了一个藏经洞,那里藏有典籍万卷。在这些书籍中就包括了《尚书》,都是抄写本,有上千年的历史。

《尚书》与上述1万多册其他典籍,现存放于国家图书馆,被列为四大镇馆 国宝之一。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资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所编纂。

钱宗武会长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礼记》中曾经有过记载:就是君王的活动,必须有史官记载。有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话,有一个史官专门记录他有行为。史官们将这些记载的材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编纂成了《尚书》。该书一共有4个部分,即:《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一共58篇。记载的历史时间跨度有上千年。《尚书》中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打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例如:“民本”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尚书》《五子之歌》

《 五子之歌》的大意是:大禹治水,勤政爱民,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建立夏朝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在晚年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优点。后来“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之后,出去打猎,一去就是半年,不理政事,老百姓长期没人管理,形成了一个混乱的局面。后来他又出去打猎100多天。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有一个很优秀的首领出现了。在“太康”这次打猎回来时,道路被东夷的这个首领堵住了。这个历史故事叫“太康失国”

后来“太康”的母亲还有他的弟弟都被赶出宫廷。于是他们就在黄河边徘徊思考:为什么“禹”开创的那么好的政治局面,到了“太康.的手上就烂成了这个样子?把江山给弄丢了。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心曲表达出来,这就是《五子之歌》。这歌里面的第一首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

到了战国时代,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到了唐代,唐太宗与魏征两个人论政:“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都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意思。直到现代,秉承的还是《尚书》中的这个意思,即“民本”思想。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尚书》阐述里面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第一。”比如:第一次出现了“礼”,就是“诗书礼乐”“礼”;第一次提出了统一音律和度、量、衡;第一次制定了历法。所以《尚书》是一个重要的元典。

而且本系列片后面将要宣传的典籍,也是一样,都是经典,都代表着一种规范 。“典”,指的就是行为“标准”。从这些典籍里,可以看到中国从哪里走来?通过这一系列片的报道,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典籍怎么样在传承?中国文化的星火怎样在接历,中华民候的文化血脉怎样在流传?华夏的多民族为什么会生生不息?

主持人王嘉宁提到《尚书》的传承问题时,现场的画面中出现了《伏生授书图》。钱宗武、蒙曼、王启发等三位专家讲述了伏生传授《尚书》的故事。当伏生在山东老家讲学的时候,这个消息传到了当时的皇帝汉文帝的耳朵里,汉文帝派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掌故)晁错来请伏生到京都传授《尚书》,伏生因为年龄超过九十岁,不便前往。于是汉文帝派晁错在伏生的书房里学习《尚书》。由此,就有了后世的所说的“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综上所述, 就是这三位专家和主持人对话,本片的开场白,时间花了整整20分钟。问题表现为受访谈话内容不精简,编辑选用不严谨。

本片还不仅仅有这一个开篇语,接下来还有第二个开场白:即,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倪大红、演员吴樾、林熙越、本剧总编剧及本节目主持人王嘉宁的长长的对话。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以及本节目的演员,都把自己的身份以及在节目中当任的角色,分别介绍了一番,然后就谈自己表演个话剧的见解。

光辉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这一代该怎么传承下去?

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一直在不懈地扎实的工作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要领导具体策划、组织、指挥下的大型系列戏剧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创作摄制播出,就是其中的一项巨大文化传承工程。

田沁鑫院长介绍说: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选择的《尚书》作为开篇,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传承了上古时期的文学,让大家回看到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筚路蓝缕,创造文明的开天辟地的精彩故事。

本片的创作采用一个人讲一个故事,情节跨越时空的创作思路。在《尚书》这个开篇节目中,选取了伏生的儿子、妻子舍命护书(在战难中一家三口从西安逃回山东老家途中,儿子为了护书,被兵匪杀死;其妻在大雪茫茫路途中,为了《尚书》书简不被路人烤火取暖烧掉,而舍身保护,最后她自己被冻饿致死)及他本人爱《尚书》、读《尚书》、护《尚书》、传《尚书》的故事,作为贯穿本期节目的主线。

在这篇开场白中,还拉拉杂杂地介绍了话剧演员倪大红、吴樾等人化妆排练,及“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与演员倪大红闲谈,和演员吴樾观看历朝服装展览等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

本节目的主要表现方式为:“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着现代服装与古代人伏生等在舞台现场对话,推动剧情发展,引导观众穿越时空,观赏典籍中的故事,理解典籍中的精神。

由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演员倪大红饰演伏生、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吴樾饰演周文王。

话剧表演部分在4个区域进行。1号台是主台,主要是“大禹定九州”“牧野宣誓”等大场面演出地点;2号舞台是伏生的书房;3号台共两层,上层是大禹治水的表演空间,下层是伏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三个舞台中间有通道连接,同样作为表演区域。

表演区的下层是节目主持人王嘉宁与钱宗武、蒙曼、王启发三位评论专家的专门评论区;另一间是戏剧院领导及演员的受访发言区。

专家评议讲台对面是几十位听众。 专家的评论 与戏剧领导、演员的发言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画面解说现场同期声,分别采用蒙太奇的组接方式,与现代人撒贝宁通过问话,主导古装话剧演员表演《尚书》事件的剧情相连接。

用本片的艺术总监、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的话说,“这种创作方式,既能实践跨越时空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也将带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的体验”

在戏剧表演中选择了两个故事,分别取自于《尚书》的两个篇目,分别是《禹贡》《牧誓》

以上第二段的开场白加上之前的第一段的开场白,整整花去了30分钟,占整期节目时场长的三分之一。与接下来的演员舞台表演三分之二的内容加在一起,很不协调。这是该节目中的第一大败笔。

二、在本片的古装话剧表演过程中,以“现代读书人”身份出现的撒贝宁穿中山服、皮鞋与剧情中的古代人物同在舞台对话,产生出种种弊端。

1、撒贝宁穿现代服装在舞台用对话主导古装剧情的发展,违背了戏剧的有关理论规则。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对本节目的创作理念有一个表述,她说:要能“穿越时空的对话的全新创作理念,将给观众沉浸式观看体验”。就是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才有了如今央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全程参与穿着商周时期服饰的伏生等人所谓“对话”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撒贝宁的出场情景。

在演员倪大红、吴樾这两位演员在展示大厅看完了历朝戏剧服装展览之后,倪大红说:“一部戏剧能把这么多朝代的服装聚集在一起,上下五千年都有了,穿越古今了。”“伏生和撒贝宁穿越古今的对话,设计非常精巧,2000多年前的古人与撒贝宁的对话是古人与现代人思想交流的碰撞”

( 片中穿插声画):在彩排现场,撒贝宁说:“晚生来自2000多年后的读书人,特来请教(尚)《书》好在哪里?”

由倪大红装扮的伏生(扮相年龄90岁以上)“这里的好处我来告诉你。”撒贝宁点头。伏生:“济水、泰山之间是兖州,我的家乡就是这一带”

(彩排现场女工作人员现场同期声)“剧本第6部分第一次”

伏生:“所以我岂能不舍命护书?”(现场,古代众小孩齐声)“不能

撒贝宁“真正和倪大红老师对上(戏)的那一刻,突然忘记了那是倪大红老师,所有的情节让我感到,仿佛是真正的穿越千年。”

以上这些都说明,撒贝宁与演员倪大红都接受了这种所谓“穿越古今”的观念。

( 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西汉时期的书房中四壁的满架书简。)

身着古代服装的伏生在书房中读书。书童走进门来说:“陛下有诏”。这时候穿着中长服的撒贝宁跟着书童走进门来。

(伏生在一傍听诏。)

朝庭派来的掌故晁错: “陛下分咐长者受礼

“皇帝制曰:闻前朝博士伏生一一,此时,跪在一旁的撒贝宁竟然接过话头向观众解说:“汉文帝年间,闻能讲《尚书》之人,得知伏生精通《尚书》,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尚书》。”

朝庭派来的官员晁错与伏生进行一番对话之后,晁错尊从伏生的安排,待第二天再来伏生书房,接受其讲(尚)《书》

在晁错退出之后,撒贝宁竟然走到伏生的面前说:“先生

伏生泪流满面地说“皇帝知道(尚)《书》的好处,百姓的好日子就有望了

撒贝宁笑着说,“先生!”

伏生问“你是?”撒贝宁说:“晚生是来自2000多年后的读书人,特来拜访

伏生见此状,惊诧不已,与众书童面面相觑。

伏生问“2000多年后你们还读书《尚书》吗?” 撒贝宁说,“我们后世尊称《书》《尚书》。”伏生问:“为何称为《尚书》?”撒贝宁答:(尚书)《书》,是上古之书”

撒贝宁说:“先生,特来请教,《书》好在哪里?”

伏生环顾书童:“你们说说,《书》好在哪里?”

11个书童下跪:“愿听先生指教”,撒贝宁说:“请先生指教!”

伏生说“书,我读了90多年,这里面的好处,我来告诉你撒贝宁笑着点头。

接下来伏生跪地讲述他自己从小研读(尚书)《书》的情景。镜头推出伏生儿时与众学童读《书》的现场声画。内容有《书》的开篇《尧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也不入”

在这里,是撒贝宁的行为引导剧情发展的其中一个节点。这是违背戏剧“情景”理论的例证之一。

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教授在其新著《戏剧本体论》中,在剖析了传统戏剧与现代戏剧事后,更是将戏剧的情节看作是戏剧本体中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认为戏剧中的情景与戏剧中的人物相互作用,使剧中的人物产生心理动机,进而发展成为人物行动。他说:“个性与情景契合,情景的推动力与凝聚力结成具体动机,动机则成为行动的内驱力。”这一环节贯穿着潜在的因果逻辑,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都适用。

谭霈生教授指出:戏剧情境包:①、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②、特定的情况;③、特定的人物关系。的确,戏剧情景在一部戏中应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其他的要素都在不同程度接受它的制约。情景,直接影响剧中人物的行动,导致戏剧的冲突发生。情景在剧中是动态发展的,它与行动、冲突三者的辩证关系是:情景,作用于剧中人物,导致戏剧动作,导致冲突或产生新的情景,新的情景再度作用于剧中人,导致新的戏剧动作。

对照上述戏剧理论规则,穿着中山服和皮鞋的“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在剧中的出现,算一个什么角色?他是编剧生拉硬扯的塞进剧中去的,与戏剧中的伏生读书、护书、传书事件的发生、推进,八杆子都打不着。有什么理由把他放到剧中来主导伏生“读书”“传书”等剧情的发展?

戏剧理论认为:演员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特定人物进行体验与表现,观众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情景,通过自己对剧中人物“设身处境”的体验,对演员的表演进行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与人物产生共鸣。在这种情况下,情景乃是观众与剧中人物发生共鸣的媒介,又是对人物形象进行审美判断的前提。根据这一戏剧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撒贝宁个人的现代服饰与现代语言也是本剧中的情景之一。他在舞台的存在活动,破坏了2000多年前的伏生读书、护书、传书的舞台情景,扰乱了“晁错学书”“大禹治水”等上古时期的舞台情景,干扰破坏了观众对饰演伏生、大禹等演员表演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

2、2000多年后的晚辈撒贝宁,在剧中随意接伏生和大禹的话头,补充他们的所讲的重要史实,不具备史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信性。

(摄像机的镜头闪回到西汉时期。伏生的书房。)

伏生说:“我童年便读《禹贡》,就知道它的好”

撒贝宁说:“我们从小也读大禹治水的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

伏生说:“大禹的好,还不仅仅是这些。”

撒贝宁问:“还有哪些?”

伏生说:“你看”

(镜头推出上古时期的画面。)

大禹治水历经13年,走遍华夏。访民间苦,与百姓同心。“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分定九州。

接下来是大禹回答众农民的提问,讲解大禹分定的九州一一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情况。

(镜头展现的是上古时期的画面。)

一位农民问大禹“请您先讲冀州。”

大禹回答说:“蓟州在九州北方,以平阳为腹地,地域广大。”

伏生:“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撒贝宁:“大禹说的冀州应该是我们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的全境,再加上河南、山东、辽宁的一部分,这冀州相当大呀

在这里,撒贝宁又进行了一次“穿越”了一次时空,他竟然穿越到上古时代去了,还能直接与大禹对话,回答大禹没有回答的问题。他撒贝宁竟然知道当时的冀州包括了现在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哪些哪些地方。真是先知先觉。撒贝宁这样的回答,有权威性吗?观众能相信吗?所以这些也是所谓“穿越”时空的弊端。

要补充大禹的回答,恰当的方式应该是通过画外音加字幕加地图解说的的方式解决。

在该片中,类似的笑话还比比皆是。

大禹问众农民“壶口怎么样?”

众农民齐答:“壶口险要

大禹问众农民“黄河怎么样?”众农民回答:“黄河泛滥!

大禹说“壶口险要,黄河泛滥,我们疏凿梁山,治理壶口和龙门,疏通黄河。”

伏生说:“大禹的父亲姒鲧以堵塞的方法治水”

撒贝宁说:“大禹以疏通方法治水。大禹以黄河为主流,百川为支流,让黄河容百川而东流入海。”撒贝宁的这段话,又不具备史料的权威性,这话又该出自于大禹之口,但又被“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口说出了。

再如,大禹说:“再说九州的兖州,兖州在济州之东。”

伏生说“济水黄河之间是兖州。”

而撒贝宁接着说:“兖州应该就是今天的河北的南部,河南的东北部,及山东的西部。”

撒贝宁由于出生在2000多年后,就角色而言,与剧中的主人公大禹没有必然的事件内在联系。由他来参与对话古人,对表达一些严肃的、重要的历史事实,显得“人微言轻”,说服力不强。以其“现代读书人”的身份,也不能与古时的历史人物在舞台剧中对话的气氛浑然为一体。在史实的客观表达上,人为地损害了历史资料的权威性,损害了艺术的真实性。

3、撒贝宁穿中山服皮鞋,在话剧舞台上“穿越时空”,与古人同台对话,主导剧情发展,不符合中国观众的视觉习惯。

中国观众的传统视觉习惯是:大多数人喜欢阅读连贯的故事。在伏生的爱书、读书、护书、传书故事中,应该是让伏生的故事按照其事件内在的逻辑联系自然地发展。在此古装戏表演当中,编导不停地让撒贝宁走出来“穿越时空”提问,编导的主观意愿是想创新表达形式,“带给观众沉浸似观看体验”(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语),但殊不知,事与愿违,效果并不理想,观众已经沉浸在古代人物事件中的思绪,被穿着现代服装的小年轻撒贝宁冲乱了、打断了。

三、本片的主人公伏生的一生事迹是“读书、护书、传书”,本片中所反映的伏生传《尚书》28篇;但又有一说是,流传至今的有58篇。这两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联?观众一头雾水。

在本节目的开场白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到了秦朝,伏生当了博士了。

后来,秦末楚汉战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伏生也流离失所。但是,在他逃命之前,他把一部《尚书》藏在自己的家的墙壁之中了。这是他最珍视的东西。后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废除了《挟书律》了。就是大家还可以自由自在的,把原来的秦朝不让看的那些书又拿出来。然后,他辗转到家乡,把那个墙壁打开。结果,那竹书已经不是他原来封好的那个样子了。这么多年,有虫蛀,有烟勳吧失散了好多了,只剩下28篇。”

伏生传下来的《尚书》篇数是28篇。这是权威专家蒙曼讲的数据。

在本片中,剧中伏生自己的声画也表示:“20多年颠沛在外,我无时不刻不挂念家中的藏书。待天下初定,再回到家园,发掘墙壁,书简已经朽损,完整的篇目仅余28篇。”

在本片的开场白中,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说:《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尚书》共58篇,整个时间跨度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本片接近尾声,撒贝宁对伏生说:“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但是你不用着急,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本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尚书》,计58篇。此书篇目虽然多于您所传授的上《尚书》,但内容基本相同。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但是历朝历代都非常推崇《尚书》,多次把它刻为石经。但很可惜,经过战乱,大都成了断石残碑。

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城石经》,这当中的《尚书》成了当时以及以后世的标准的读本。”

本片中有两次说到了《尚书》留传下来的是58篇,有两处所说到伏生所传下来的是“28篇”。这两个数据到底哪一个正确?或者这两个数据都无法定论。即使无法定论,也要交代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即使没法交代清楚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关联,在片中也要声明: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如果只字不提《尚书》中这两个篇数之间的自相矛盾及其原因,就成了本片中的一处“硬伤”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百度极速网站)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新闻评论 | 文艺主力军要挺进网络主阵地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网报道,2021年全国网络文学工作会议4月9日在武汉闭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各地方网络作家协会负责人参加会议。在会上,胡邦胜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加强网络作家的人才

0评论2021-04-1291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