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2019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公示

2019-07-30 12:131140
2019年“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公示: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 ...

为纪念和缅怀我国造船界一代宗师辛一心教授,聚焦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促进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奖励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于2014年7月设立了以辛一心教授命名的“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基金”及奖项,并继2015年(首届)、2017年两届“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评选后,2019年又继续组织开展奖项评选活动。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正式候选人

 

谭家华,1946年4月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我国最早从事海上施工设备与特殊装备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长期从事海上施工设备与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带领科研团队在长江口航道整治和洋山深水港建设工程中成功研制软体排铺放与砂袋抛放船及相关设备;在长江口导堤建设中攻克抛石整平作业的难题和瓶颈,成功研制了自升式大桩靴抛石整平平台,相关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0年以来,谭家华带领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中交疏浚(集团)等疏浚行业主力单位,对大型绞吸挖泥船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攻克大型绞吸挖泥船海底岩土挖掘、钢桩台车定位、疏浚输送与装备总装集成等“卡脖子”难题,有计划、按步骤提高对远海岛礁恶劣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和装备作业性能。至今为止自主设计和制造了63座装备,包括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作业能力世界领先的非自航绞吸挖泥船“新海旭”等,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占国内同类装备的80%份额,形成约12亿方岩土的疏浚年产能;与进口相比平均研制周期缩短35%、平均建造成本降低44%,实现从“被封锁”“出口管制”历史跨越;承担长江航道、一带一路国内外港口等重大工程建设211项,成为推进国家战略的重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与研究生共同发表论文逾175篇。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科技创新奖正式候选人

 

毛献群,1970年2月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军船一部副主任工程师,研究员,中船工业集团船舶与海工研发设计技术领域首席专家、海军预研专家组成员、国防科技先进设计技术专家组成员。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与研发工作,先后担任了某型综合登陆舰首舰副总设计师和后续舰总设计师,主持参加了多项两栖战舰领域的课题研究。在没有母型船可供借鉴,也缺少国外资料的情况下,带领团队提出了大量线型方案,对艏部线型、艉部线型开展了多轮迭代优化设计和多方案对比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倾斜双尾鳍方案,并攻克了轴系安装、艉鳍刚度等设计难题。与国外同类型船相比,其单位功率的航速效率明显优于国外舰船,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首舰交付部队后先后多次参加海军重大任务,包括索马里亚丁湾护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了国家领导和军队首长的高度评价。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5篇。曾入选上海领军人才、第十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蔡乾亚,1968年4月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江南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负责公司船型开发、船舶设计等工作,先后承担了液化气船、集装箱船、VLCC、FPSO、公务科考船等重点船型研发设计工作,主持或参与了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上海市等部委20余项科研项目。


主要业绩:负责60万桶灵便型FPSO研发设计,完全满足海洋工程最高要求;主持完成了16500m3半冷半压式液化气船设计,实现液化气船国内自主开发设计,首次实现船体三维设计后二维出图送审技术;主持完成29.7万吨VLCC研发设计,解决多项设计工艺技术难题,成功交付20艘;主持16000 TEU 、LNG燃料、22000TEU箱集装箱船研发、设计和建造,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首次实现基于营运航线的多工况性能综合优化设计,实现环形总段建造工艺创新;主持公务科考船研发设计,突破了减振降噪,空船重量控制,电磁兼容,高冰级、防寒防冻、薄板变形控制、科考设备装船要素与工艺等关键技术。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3篇。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辛一心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创新奖”青年英才奖正式候选人

 

朱明华,1981年1月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南研究院副院长兼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具体推进船舶数字化转型等。主持或参与了国防科工局、上海市科委和经信委等科研项目十余项。


主要业绩:带领技术团队以多个重点型号船为载体,提出了面向船舶生产现场的三维作业指导书,开发了数字化工艺设计系统,并部署至生产现场实船验证,为生产现场提供准确、完整、细化的施工工艺;突破了船舶三维数字模型整体转换相关技术,解决了三维数模及其属性完整性传递的技术难题,开发了数据接口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在设计策划阶段应用仿真技术评估与优化建造方案,实现了船舶建造复杂工艺的仿真验证;构建了船舶建造过程仿真系统,实现了基于仿真的船舶建造物量统计、设施设备效率计算、生产计划评估、人员负荷分析等功能,为实现船舶精益建造垒实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近80 艘船舶的设计与建造,成效显著。


曾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以第一编制人完成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7篇。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国防科工局“军工能力建设”先进个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邱爱华,1980年6月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动力装置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船舶动力系统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工作,先后主持或负责工信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上海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主要业绩:带领科研团队研究突破柴油机动力系统匹配、异型柴油机并车及控制、高适应性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集成设计、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模式智能切换、脉冲机组匹配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脉冲柴油发电机组等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相关成果成功推广应用至公务执法船、科考船、军贸船、工程船等一百余艘船舶动力系统集成设计中;船舶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果成功转化应用至5000吨大型海事船、海港拖轮、5000吨级海监船及科考船等近十艘船舶,实现了柴电混合动力技术在国内多型船上首次应用,为推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6篇。以第一编制人完成行业标准1项。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江苏正式发布《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3月22日,江苏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目标确定《规划》瞄准世界领先,对标世界一流,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十三五 ...

0评论2022-03-23118

七〇四所牵头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入全国191家名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单,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牵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优化整合评价,

0评论2022-01-0231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 船舶与海洋工程拆分成两个专业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经过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面向各省市学位委征求意见。相比目前使用 ...

0评论2021-12-26132

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据治理有了“中国方案”
4月28日,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据共享高峰论坛暨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区块链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浙江宁波成功举办,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宁波市经济和信

0评论2021-04-29132

陕柴重工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车间互联互通标准研究通过验收
近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动力子公司陕柴重工承担的工信部“船舶与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车间互联互通标准及试验验证研究”通过验收。

0评论2021-01-1487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