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冷链物流遭遇疫情下的“对焦” 拿什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20-07-24 13:33720中国水运报

最近,针对部分进口厄瓜多尔白虾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一事,国内多家生鲜电商和生鲜零售企业开始了紧急排查,海鲜水产如何防疫的话题引发热议。有行业分析人士提出,此次厄瓜多尔白虾的外包装感染很可能与厄瓜多尔相关海鲜加工厂或者运输过程有关,这也给冷链运输敲响警钟。

中国的冷链物流产业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我国冷链于2008年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中物联冷链委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国对冷链的总需求量达23308万吨。企查查数据显示,近五年冷链相关企业注册量呈上升趋势,2019年企业注册量破万,较2018年同比增长30.6%。冷链物流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大。自2018年开始,我国冷链物流进入3.0时代,开始进行多方面的转型升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无疑给冷链物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课题。

2020年对于全球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疫情当下,国际冷链物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此环境下,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全链条安全、稳定、高效的运作,真正保证进口食品安全?这是每一名冷链从业者需要思考的。

针对目前国际冷链物流热点话题,近日中物联冷链委与中远海集装箱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中远海集装箱”有关人士,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

生鲜进口“遇冷”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多方就开始对防疫工作进行部署,一系列应急防疫措施稳步推进。厄瓜多尔白虾等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于三文鱼以及进口生鲜的热议。

中远海集装箱有关人士认为,三文鱼和厄瓜多尔白虾事件短期内可能造成三方面直接影响——

消费者信心受打击,进口生鲜产品滞销,部分果蔬和鲜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

进口生鲜运输链条秩序失衡,部分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冷库爆满;国内冷藏车运量减少,导致运力闲置;冷藏集装箱拆空、周转速度下降,累积后会产生冷藏集装箱滞留港口的现象;

由于消费下降、库存增加、冷藏集装箱拆箱放慢,中国进口商将暂缓或者减少进口生鲜食品,减少损失。

据中物联冷链委了解,各类应急措施实施对于疫情的抑制和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各个环节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疫情期间港口报关、冷库仓储与配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拖车运力短缺、冷插匮乏、冷冻货柜积压,导致冷藏箱运输额外费用和风险陡增,不过,后期得到了缓解;货物通关时间延长。由于增加了检测范围和项目等,目前通关时间一般延长2—3天;进口相关资源占用成本增加,占用时间增长,同时也就意味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成本的增加;由于喷洒消毒剂,对于商品的外包装产生影响,同时对于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也造成风险。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环节都产生了影响。据了解,今年四月英国方面就已经出现冷链仓储资源紧缺的情况。由于疫情影响,造成大量货品积压在仓库内,同时由于终端需求的大幅度下降,英国冷库容量逐步趋近于饱和。全球第一名的冷链企业Lineage就曾表示,他们在英国的15个冷库现在冷库容量已经使用了90%。大量食物积压在冷库,英国冷链物流运输需求锐减,预估实际运输量仅为常规需求的40%—60%,部分司机也都处于休假状态。

管控难度提升

国外疫情的蔓延,对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整体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给原本实现全程管控就存在较大困难的国际冷链物流环节造成了更大的管控难度。冷链物流环节涉及各类专用设备,尤其国际冷链物流环节,所涉及到的相关操作主体及设备更多,要让全过程中所有设备、资源、环境以及操作都可以达到满足统一冷链运作要求以及实现统一的监督及监管,难度极大。跨境冷链运行的每一环节,如境外采购、运输、通关、商检、税务、仓储、法律等所涉专业众多,对相关知识、经验、文化和语言等有较高要求。

其实,国际冷链物流尤其是海上冷藏集装箱运输都有完整的、成熟的、国际标准的管理流程,出口国和进口国都有相应的检验检疫的标准和管控流程,对于已知的病毒、细菌、生物的查验管控都相当规范和严格,风险非常低。由于新冠病毒是新病毒,国际冷链物流业界正在对此高度关注,表示将持续改进。

中远海运集装箱有关人士表示,中远海运集装箱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国际规范在承运生鲜冻品前对冷藏集装箱进行功能检测(PTI),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在运输过程中对温度进行监控,保证运输途中品质稳定;全方位为中国消费者能安全、健康地享受全球丰富、新鲜的食品而努力。

把脉成长问题

在中物联冷链委与中远海集装箱有关人士的沟通过程中,双方均认为疫情下的冷链物流运作暴露出一些问题——

应急体系缺失。疫情期间,由于前期对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及规划不足,各地方及企业可参考标准不足,建议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成立区域冷链物流小组,整合车辆和司机资源,统一调度,解决区域成员的运营问题,保障食品等应急物资供给。

各地政策不一。由于各地交通政策与国家层面政策存在差异,执行上均以当地政策为标准,不少地区对多省牌照车辆严格限制严重影响冷链企业的运力恢复,建议建设更全面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统一规范标准。

冷链操作对象分散。目前在冷链操作的过程中,尤其是贴近终端市场环节,存在提前分散操作主体的情况(拆分成单箱/小包装为操作单元),部分商品进入国内后即为单箱操作方式。在实际冷链操作的过程中,对于此类货品的接触及操作环节增加,也增加了货品的污染风险,建议推动集约化管理,推进以整托为单元化作业,减少各环节的人员接触。

疫情期间港口问题暴露。疫情期间港口报关、冷库仓储与配送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拖车运力短缺、冷插匮乏、冷冻货柜积压,导致冷藏箱运输额外费用和风险陡增,虽然后期得到了缓解,但是建议还是尽快完善港口应急预案与保障措施。

疫情期间海关应急政策存在操作难度。针对此问题,建议将应急政策优化成为操作规范问题,在能够保证查验基础要求的同时,尽可能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冷链物流企业专业能力不足。在传统冷链物流企业中,还存在粗狂式的管理方式,比起模式的差异,真正拉开冷链同行差距的在于背后的供应链能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建议增强企业组织及数字化能力。

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足。冷链物流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建议冷链行业加强科技推动,进行全程可追溯、可视化,更高的资源调度利用,建立更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专业人才缺失。在此次疫情中,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建议生鲜零售更多玩家入场,可以相互刺激推动商品和服务的创新,同时可加强企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标准分散不聚焦不落地。目前冷链物流标准中有不少涉及冷库,场地包括批发市场的一些要求和规范,但比较分散,不系统,有总则无细则,建议对于标准进行集中梳理,同时增加标准的查验及实施验证,关注标准的落地实施情况,对执行不到位及不符合市场情况的标准进行及时修订。

冷链相关卫生标准缺失且生产工厂病毒消杀存在难点。目前国内冷链相关卫生标准及要求落实、执行与监管无参考依据,建议针对库、车、容器、工具设备、场地环境、操作人员及交付环节等制定标准和示范,加强对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监控,建立消杀及监控的标准及规定,针对生产及加工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建立专门的检查标准和制度,严格监控执行。

农批市场管理存在漏洞。农批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环节重要的一环,可以直接影响到供应链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议推动标准化、数字化管理,赋能新农批,实现全程监控,建立一体化产业链。

加速智慧领航

冷链商品全生命周期涉及供应链诸多环节点(生产、加工、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陈列、到家等),物流的数字化水平是确保冷链商品全生命周期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不同环节点对冷链商品的管理。

目前由于供应链各方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冷链商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在商品的温度、湿度方面断链现象明显,大大增加了商品安全隐患。双方认为,国内商贸流通冷链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针对在冷链各环节点的每种商品,需要制定成体系的关键控制点及相关管理操作规范。

数字化能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和品质。比如: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湿度、气体含量的实时监控,确保运输过程中保持食品品质最稳定、安全的环境;在冷链节点,监控断电的时间长短,自动提示温度偏差,可避免疏忽造成的损失;冷链链条中不同运输存储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可避免冷库库容、冷藏车等资源浪费;数字化将使冷鲜食品溯源变得更容易,更科学。

据介绍,数字化是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公司四大战略之一,并且已经在冷箱物联网温度监控等应用上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物流的数字化建设正与5G、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术日趋融合。在本次疫情期间,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物流、应急物资调配等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双方认为,疫情当下,针对提高安全性运作,物流数字化应用尝试及发展方向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人运配应用尝试,实现无接触交接;全程追溯平台建立,实现全程定位;数字化冷链设备,实现数据采集及记录;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数据准确性提升;大数据支持过程优化,实现运作全过程的持续改进。

疫情来袭,给全社会带来了危机,但同时也迫使社会经济各个环节重新思考与内省。提高全供应链运作效率、实现全程透明化及高效化运作、为全社会提供更有保障的食品安全等,这些都是国际冷链物流业界一直努力的方向,为全社会提供更有保障的供应链服务,守护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是冷链物流业界应守之责。

(中物联冷链委特别供稿)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