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物流业+制造业:一盘深度融合“大棋局”

2020-09-18 09:391130全媒记者 张妮中国水运报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制造业则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全社会物流总需求的主要来源。两者相辅相成,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作出全方位安排,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围绕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政策层面早有引导。对比此前的“两业联动”,如今的“深度融合”无疑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么,这条融合之路该怎么走?

短板——依旧明显

数据显示,在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占90%以上,工业品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消费端整个流程90%以上的时间处于物流环节。可以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两业”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2009年国务院首次推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国家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列入“九大工程”之一。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联动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在推动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支撑,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

但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还存在融合层次不够高、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等问题,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面“镜子”的映照之下,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物流业制造业联动不够等问题显露无遗。

在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彬看来,“两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要建立携手共赢的合作机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制造业企业原有自营物流占较高比例,有自己的物流运营队伍和设施,“大而全”的传统运营思想根深蒂固,对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充分;还有部分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未形成合作伙伴机制,存在片面压价现象。而从物流企业来看,运营模式相对滞后与技术创新能力缺失则是眼下制约其发展水平的主要短板,导致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不足。

共生——方能共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并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紧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案》对制造业和物流业赋予了“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内涵。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方案》时表示,深度融合体现在物流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全链条上的战略合作、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目的是要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而创新发展则体现在结合制造企业实际需求不断创新物流管理和服务模式,同时适应物流业创新发展趋势,反过来优化制造业生产流程,发展定制化生产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增值水平。

“从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转变。同时,随着国内消费等能力的释放,我国国际循环更多地由‘出口’型向‘进口+出口’的平衡格局转变。”圆通速递研究院研究员丁桂花告诉记者,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作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壮大发展都离不开强大的物流业支撑。另一方面,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也给我国整体物流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倒逼国内物流企业探索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王志彬则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产业链重构、区域经济重新布局,“两业”企业在设施设备、业务流程、标准规范、信息资源等关键环节加速融合,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消除商品流通领域障碍,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求变——方可求进

和合之道,在于打通梗阻,推动共融。

《方案》从关键环节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全方位融合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解决制约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主要障碍;同时,聚焦重点领域,明确了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积极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在关键环节,《方案》将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王志彬告诉记者,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往往依托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区,为生产制造提供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集群化发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将逐步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

“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在重点领域,《方案》则点名提及物流智能化。以搬运机器人为例,目前,其在制造企业的生产与仓储环节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智能制造、智能仓储的重要工具。

据了解,华为和快仓联合提出的“AGV无损漫游”方案,通过在搬运机器人和华为AirEngine Wi-Fi 6 网络间设计协同机制,将搬运机器人漫游丢包率降低到“零”,提升了搬运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及仓储出单率。

王志彬认为,未来制造企业的仓储和工厂将朝着作业无人化、运营数字化和决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整个仓储和工厂系统将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修复的能力。各种物流设备的状态可实时监控,一旦遇到突发问题可自行诊断、自我修复,确保整个物流系统的高效可靠运行。

围绕优化“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方案》还提出了诸多新举措,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开发服务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产业投资平台;选取若干企业开展物流成本统计核算试点,研究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等。

丁桂花介绍,我国物流成本核算及统计体系虽然有相关的政策标准依据,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环节信息不通、各业态统计指标不一等客观原因,很难统计到制造业物流全程的物流成本等信息。“因此,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于推进‘两业融合’、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搜船APP内阅读

让船舶交易更简单